2025上半年,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主要拍卖行[1]共举办23场现当代艺术专场,上拍1755件来自727位艺术家的作品,成交1400件,总成交额达人民币19.49亿元。成交均价139万元,基本回升至2021年水平;同时,拍品价格结构出现调整。成交率达80%,市场信心有所恢复,显现回暖迹象。
香港市场仍是成交额主力,贡献12.91亿元[2],占整体66%。其成交量704件,成交率82%,成交均价183.39万元,约为内地均价的2倍。在2025上半年最高价拍品TOP10榜单中,香港占据7席。其中,最高价拍品为尚·米榭·巴斯奇亚的《星期六的夜晚》,在佳士得香港以1.12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05亿元)成交,为本轮唯一成交价过亿元的拍品。该现象反映出香港市场在高端价位区间的绝对优势,巩固了其亚洲艺术交易中心的地位。
尚·米榭·巴斯奇亚《星期六的夜晚》,1984,成交价:HKD 112,625,000,图片来源:佳士得
相比之下,内地市场成交额6.58亿元,成交量696件,成交率78%,成交均价94.53万元。内地市场虽在均价上与香港存在差距,但其在成交量、成交率方面表现稳健,且在无底价策略、青年艺术家推广等方面积极探索,展现出多元活力。统计范围内共有234件作品采用无底价形式上拍,占所有上拍作品的13%。其中,1万至5万元价位区间的成交拍品占比最高,达42%,显示无底价专场对低端价位交易有带动作用;同时,该策略利用买家“捡漏”心理激发竞拍热情,有助于提升成交价格——上半年成交价最高的无底价拍品徐冰的《新英文书法》即以120.75万元成交。在前两年市场低迷时期,多家中国内地拍卖行较多采用无底价策略。此举通过降低门槛和提供价格弹性,不仅有助于吸引新藏家,也保障了拍卖行的成交率,为拍卖行在市场调整期构建了“流量-成交-信任”的循环。
徐冰《新英文书法》,1997,成交价:CNY 1,207,500,图片来源:永乐拍卖
百万级市场正在崛起,十万元级市场最为活跃
500万元以上的高端价位拍品仍是成交额主要来源,占比59%。但需注意,超高价位拍品供给有限——亿元以上仅1件,5000万至1亿元区间空缺。1000万至5000万元区间成为核心力量,贡献了43%的成交额,而其成交量占比仅为3%。该区间成交量前三的艺术家为:赵无极(7件)、草间弥生(3件)、刘野(3件)。这三位艺术家长期位于市场前列,表明对于千万级作品,市场对头部艺术家已形成较高共识。
赵无极《28.8.67》,1967,成交价:HKD 48,775,000,图片来源:佳士得
草间弥生《南瓜(Hru)》,2014,成交价:HKD 39,095,000,图片来源:佳士得
同时,100万至500万元价位区间正成为当前重要市场。其成交额占比22%,仅次于千万级区间;成交量占比达15%。该区间成交作品较多的艺术家包括:张恩利(9件)、朱铭(6件)、黎谱(5件)、周春芽(5件)等。此区间汇集了众多市场关注度较高的成熟艺术家作品,其价格经过近年学术推广和市场挖掘,已有明显提升。
朱铭《太极系列-单鞭下势及太极系列(两件作品)》,成交价:HKD 1,909,000,图片来源:邦瀚斯
黎谱《母爱与花束》,1955,成交价:HKD 2,772,000,图片来源:佳士得
周春芽《桃花鹦鹉(三联)》,1999,成交价:CNY 3,220,000,图片来源:中国嘉德
从成交量看,10万至500万元的中端价位区间占比最高,达61%。其中,10万至50万元价位段占比34%,成交量最大,反映该价位藏家参与度较高。这部分藏家通常具备一定收藏经验或艺术背景,在市场调整期进行购藏。他们主要关注知名艺术家的纸本作品及处于上升期的青年艺术家作品,代表艺术家包括:常玉(14件)、草间弥生(13件)、马克·夏加尔(9件)、吴大羽(8件)、鞠婷(6件)、冷广敏(6件)等。
常玉《跪姿裸女背像》,成交价:HKD 330,200,图片来源:富艺斯
吴大羽《蜡笔画(一组三件)》,成交价:CNY 414,000,图片来源:永乐拍卖
鞠婷《珍珠系列2016》,2016,成交价:CNY 253,000,图片来源:中国嘉德
冷广敏《幻想II》,2019,成交价:CNY 253,000,图片来源:开拍国际
1万至5万元价位区间成交量占比16%,位居第二。该区间属入门级市场,作品选择多样,是新藏家的主要购藏区间。因此,拥有广泛知名度的艺术家版画、纸本作品,以及热门青年艺术家的小件作品在此区间较受欢迎。该区间成交作品较多的艺术家包括:村上隆(8件)、胡安·米罗(7件)、毕加索(5件)、陈可(5件)、赵无极(5件)等。
村上隆《Maiden In The Yellow Straw Hat》,2010,胶印石版画,成交价:HKD 25,200,图片来源:佳士得
胡安·米罗《La Possédée De Calamayor (The Possessed Of Calamayor), From People Of The Sea (D. 1282)》,1990,印章、纸本,成交价:HKD 15,240,图片来源:富艺斯
陈可《雾都》,2011,颜料、宣纸,成交价:CNY 25,300,图片来源:永乐拍卖
各类榜单揭晓
2025上半年,累计成交额超1亿元的艺术家共3位:赵无极、草间弥生、尚·米榭·巴斯奇亚。成交额前十艺术家中,按出生地划分,中国艺术家占多数(4位);按创作时期划分,现代艺术家居多(6位)。
亚洲现代艺术板块仍以“旅法三剑客”领衔,而关良、吴大羽等艺术家的价值正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与市场推介的加强逐步获得市场关注。关良《有佛像的静物》以2127.5万元成交,刷新其个人拍品成交第二高价纪录。作为最早一批赴日留学的中国画家之一,关良与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并称“中国早期油画四大家”。其市场曾经历高峰期,焦点集中于戏剧人物题材;如今,其静物作品的价值也正获得市场认可。吴大羽的作品《花之魂》今年以3220万元成交,同样刷新其个人第二高价纪录。作为中国早期抽象画的一代宗师及“旅法三剑客”的恩师,吴大羽通过“势象、光色、韵调”三大综合美学形式,奠定了中国抽象绘画与理论的基础,其作品价值正被市场重新审视。
关良《有佛像的静物》,1948,成交价:CNY 21,275,000,图片来源:中国嘉德
吴大羽《花之魂》,成交价:CNY 32,200,000,图片来源:中国嘉德
中国在世艺术家榜单中,8位为50、60后资深艺术家,仅黄宇兴和仇晓飞两位70后入榜。50、60后艺术家仍是中国当代艺术主力。相比过往高价表现,当前市场略显平淡,但其作品单价及成交额占比依然重要。对比以往,部分艺术家市场关注度下降,同时也有新面孔出现:2025上半年表现突出的张恩利,其三联作《亲密》以2336.5万港元(约合人民币2179万元)成交,刷新个人纪录。其他亮点包括:刘野《张爱玲》以4255万元成交,超低估价3.73倍,为其第四高价;赵半狄《小张》以2300万元成交,超低估价2.54倍,该作2022年以1495万元成交,三年增值54%。此外,王玉平、张少侠、桑火尧、徐善循等艺术家刷新个人拍卖纪录。王玉平去年在上海宝龙美术馆举办大型个展,展出百余件作品。这表明在市场与学术的双重驱动下,50、60后艺术家的名单仍在动态变化中。
张恩利《亲密》,2002,成交价:HKD 23,365,000,图片来源:佳士得
刘野《张爱玲》,2004,成交价:CNY 42,550,000,图片来源:中国嘉德
赵半狄《小张》,1992,成交价:CNY 23,000,000,图片来源:中国嘉德
70、80后艺术家榜单中,既有黄宇兴、亚德里安·格尼等近年持续活跃的艺术家,也有如石田彻也(1973-2005)等关注度正在提升的艺术家。石田彻也的《运输带上的男人》于2022年香港苏富比和2024年香港邦瀚斯两度刷新其个人拍卖纪录。他的《空置大厦内的经理座位》在香港邦瀚斯以762万港元(约合人民币698万元)成交,成为其拍卖史上第二高价作品。作为日本“失去的十年”时期崭露头角的艺术家,其作品反映了技术快速发展下日本社会的特定情绪。2023年,高古轩宣布全球代理其遗产并在纽约举办个展,这是其作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石田彻也《空置大厦内的经理座位》,1996,成交价:HKD 7,624,000,图片来源:邦瀚斯
70、80后艺术家作品价格经历持续上涨后出现回调,普品热度趋缓,但估价合理的重量级作品成交相对稳定。如黄宇兴耗时最长、尺幅最大的《千里江山图(一组4件)》估价1800-2500万元,以3680万元成交,创其第二高价。仇晓飞早期代表作《平壤》开启其“时间的螺旋结构”创作母题,估价450-650万元,以1035万元成交,亦创其第二高价。而陈可最大布面作品《昨天的我,明天的你》遗憾流拍。佳士得为该作投入大量宣传资源:在上海、台北、香港三地举办预展,并将作品搬上香港叮叮车巡展;上海预展现场还搭建了专属展陈空间。作品以超艺术家个人纪录的1000万元起拍,竞价至1200万元后无人应价,反映出市场对高估价艺术品的审慎态度。
黄宇兴《千里江山图(一组4件)》,2017,成交价:CNY 36,800,000,图片来源:中国嘉德
仇晓飞《平壤》,2004,成交价:CNY 10,350,000,图片来源:中国嘉德
陈可《昨天的我,明天的你》,2012,流拍,图片来源:佳士得
70、80后艺术家中刷新个人拍卖纪录的还有龙家升、康海涛、倪有鱼、卞少之和季鑫。他们的共通点是近一年内均举办或即将举办重要个展:泡泡玛特签约设计师、LABUBU创作者龙家升举办首个香港大型个展;康海涛在偏锋画廊举办第五次个展“绿岛”;倪有鱼于上海宝龙美术馆举办迄今最大型个展;卞少之在松美术馆个展中呈现2018年以来的作品;季鑫则即将登陆上海龙美术馆举办个展。这凸显了“展览-拍卖”联动对艺术家市场价值的推动作用。美术馆与画廊个展提供学术支持,并通过系统展示加深藏家对艺术家创作脉络的理解。
康海涛《树》,2016,成交价:CNY 3,565,000,图片来源:开拍国际
倪有鱼《大瀑布(十件一组)》,2014,成交价:CNY 920,000,图片来源:开拍国际
卞少之《万化生乎身之二》,2021,成交价:CNY 517,500,图片来源:开拍国际
季鑫《拂晓》,2021,成交价:HKD 2,540,000,图片来源:苏富比
90后艺术家中,李黑地与谭永勍刷新个人成交纪录。出生于1997年的李黑地是佩斯画廊代理的最年轻艺术家,其创作关注身体体验与社会环境中的二元性,从个人经历及文学、音乐、电影中汲取灵感,探讨原始欲望与本能力量。她2022年创作的《在死的冰上起爱的火灾》以139.7万港元成交,超最低估价3.66倍。谭永勍2022年创作的《智能之母》以80.5万元在估价范围内成交,刷新个人纪录。谭永勍对科技与虚拟世界有独特见解,其古典、优雅、纯粹的绘画风格在同代艺术家中具辨识度。2024年,蜂巢丨上海空间为其举办了第四次个展。
李黑地《在死的冰上起爱的火灾》,2022,成交价:HKD 1,397,000,图片来源:苏富比
谭永勍《智能之母》,2022,成交价:CNY 805,000,图片来源:永乐拍卖
溢价最多的艺术家及拍品
成交价超低估价3倍以上的拍品共56件,现代艺术家作品居多。马克·夏加尔表现显著:12件上拍作品悉数成交,7件超低估价值3倍以上;纸本作品《致娃娃的锡尔斯花束》超低估价8倍成交。夏加尔以杰出的艺术表现手法,将绘画的欢欣愉悦、独特视野及自由奔放的想象力融为一体。毕加索曾称其为“马蒂斯之后唯一理解色彩的艺术家”。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馆举办其中国首展。2022年,佳士得香港秋拍专场呈献夏加尔20幅稀世佳作,仅1小时便全数成交,实现“白手套”佳绩,落槌总额达低估价值的192%。得益于此前学术与市场的双重推动,值此夏加尔逝世40周年之际,其作品再度交出亮眼答卷。
马克·夏加尔《瓶承春华》,1930,成交价:HKD 34,535,000,图片来源:苏富比
马克·夏加尔《致娃娃的锡尔斯花束》,1972,成交价:HKD 378,000,图片来源:佳士得
2025上半年溢价幅度最高的拍品为嘉德香港“无界之诗”专题的丁衍庸长卷《清游遐览》。此作近七米,为丁衍庸弟子赵行方旧藏,来源清晰,卷首有饶宗颐题词。丁衍庸逾四十年拍卖记录中,长度超6米的长卷出现不足12件,其中《动物花虫》曾以逾424万港元成交,为其第二高价,可见此类长卷的稀缺性。嘉德香港的推广及较低估价吸引藏家竞逐,该作最终以28.8万港元成交,超低估价值27.8倍。
丁衍庸《清游遐览》,成交价:HKD 288,000,图片来源:中国嘉德(香港)
跨界艺术家开始进入市场视野,易茗便是其中代表,其2021年作《风语》以552万港元成交,超低估价值26.6倍,刷新个人纪录。易茗曾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总监,擅长跨界融汇绘画、设计、书法与造型艺术。他于2023年12月首登拍场,两件作品分别以40.25万元和128.8万元成交。另一位表现亮眼的是星星画会核心成员马德升,此次上拍的水墨作品《无题》,以奔放写意的笔触勾勒体态丰盈、极具动感的女性形象,最终以49.2万港元成交,超低估价值15.4倍,创其个人拍卖第二高价纪录。
易茗《风语》,2021,成交价:HKD 5,520,000,图片来源:中国嘉德(香港)
马德升《无题》,1988,成交价:HKD 492,000,图片来源:中国嘉德(香港)
畅销与滞销的艺术家及拍品
2025上半年成交量达10件及以上的艺术家共15位。除持续活跃的草间弥生、常玉、赵无极、黄宇兴等,马克・夏加尔、黎谱、沙耆、张恩利、刘炜、鞠婷的市场热度近年逐步上升。现代艺术领域,随着拍卖行细分领域研究的深入及藏家品味的多元国际化,曾被忽视的艺术家价值正被重估。当代艺术板块则更依赖一级市场信号,如艺术家近期是否有重要的美术馆及画廊个展、画廊与艺博会的销售数据、市场热度及口碑等。
沙耆《静物》,1940,成交价:CNY 2,645,000,图片来源:开拍国际
刘炜《山水画》,2011,成交价:CNY 6,900,000,图片来源:中国嘉德
值得补充的是,永乐“全球首场初代藏品级LABUBU艺术专场”的现象级表现。该专场48件拍品均以无底价形式上拍,悉数成交。最高价拍品为一尊131厘米高、全球限量一只的薄荷色LABUBU玩偶,以108万元落槌、124.5万元成交,刷新拍卖纪录,由网络买家竞得。近一年来,LABUBU玩偶价格涨幅显著:专场第二高价拍品为一只棕色7/15版LABUBU,以94.3万元成交,其同款11/15版在2023年仅以10.2万港元(约合人民币9.5万元)拍出,涨幅近10倍;另一件以58.65万元成交的三博士系列LABUBU,在不久前的苏富比网络拍卖中成交价仅为20.3万港元(约合人民币18.65万元),不足一月溢价124%。永乐文化创始人赵旭表示:“LABUBU作为中国潮玩,现已成为走向世界的艺术品,在全球掀起了风潮。艺术品收藏是相通的,许多收藏瓷器的买家也参与竞拍LABUBU,其买家年龄跨度从80岁到9个月。”如今,LABUBU已成为一种社交货币,成功破圈并被赋予一定金融属性,带动背后的泡泡玛特公司成为2025年资本市场的“黑马”。
龙家升《薄荷色LABUBU》,成交价:CNY 1,242,000,图片来源:永乐拍卖
龙家升《棕色LABUBU》,成交价:CNY 943,000,图片来源:永乐拍卖
龙家升《三博士系列LABUBU:勿听,勿视,勿言(一组三件)》,成交价:CNY 586,500,图片来源:永乐拍卖
然而,藏家也需警惕巨大市场诱惑背后的风险。LABUBU及其创作者龙家升作品市场的兴起,易让人联想到2019年KAWS创造的市场热潮。当时KAWS作品备受追捧,如今其上拍的12件作品中有8件流拍,成交率仅33%。一方面,这些流拍品并非其代表性作品;另一方面,潮流艺术更新迭代较快,新热点不断吸引关注,存在热度快速消退的可能。
KAWS《The News》,2017,流拍,图片来源:富艺斯
在现代艺术板块中,林风眠作品流拍率较高:10件上拍6件流拍,主要原因是市场预期不足。成交的4件作品成交价在100万至200万元区间,而流拍的作品中,2件估价下限近400万元,1件估价下限200万元,这反映出藏家对估价的高度敏感。
林风眠《风景(云彩)》,1970,成交价:CNY 1,782,500,图片来源:开拍国际
林风眠《素影凝香》,1955,流拍,图片来源:中国嘉德
当代艺术方面,王音9件上拍6件流拍,流拍作品集中于其早期创作。这一阶段的作品中存在许多重复元素,如长腿女人、父亲写生的背影等,更似习作,故估价稍高便易流拍;相反,较低估价则能有效激发竞拍热情。以同一拍卖行同一专场中的两件作品为例,均为2006-2007年创作的同尺寸长腿女人题材:估价2万至3万元的《无题》以17.25万元成交,超最低估价7.6倍;而估价15万至20万元的《无题》虽画面更出彩,却遗憾流拍。此外,卡通、潮流艺术代表高瑀流拍率也较高,7件上拍4件流拍,市场热度减弱;已故艺术家石虎15件上拍7件流拍,流拍作品多为纸本作品。
王音《无题》,2006,流拍,图片来源:北京保利
高瑀《锺馗上任记之醉酒图(三联)》,2014,流拍,图片来源:中国嘉德
石虎《Untitled》,流拍,图片来源:邦瀚斯
综合来看,主要流拍原因包括:拍品非艺术家代表作品、画面吸引力不足、估价过高。这表明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市场留存的多为态度谨慎、具备专业鉴赏能力的藏家。
展望未来:在理性与活力中探寻新平衡
2025上半年现当代艺术市场以稳健的成交率和回升的均价释放出积极信号,既标志着市场信心的回暖,也展现出调整后的韧性。这种复苏不仅体现在数据层面,更深植于价格结构的优化、细分领域的深耕以及藏家群体的日益成熟。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依赖于各层级价值锚点的精准定位、学术研究与市场实践的紧密结合以驱动价值发现、藏家对作品质量与估价合理性的理性审慎,以及对多元品类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探索。展望未来,市场将在对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对新形态、新藏家的拥抱之间,寻求一个更可持续、更多元化的动态平衡。
[1]数据统计范围包括:佳士得香港、香港苏富比、香港富艺斯、邦瀚斯香港、中国嘉德(香港)、保利香港、佳士得上海、中国嘉德、北京保利、永乐拍卖、中贸圣佳、开拍国际,共计12家拍卖行。
[2]本文主要以人民币为货币单位,另行注明除外。
出品人: 董瑞、吴双
数据统计、撰文、 版式设计: Tina
审校:王欣然
易云达配资-股票场内配资-有哪些正规股票的加杠杆平台-普通人怎么才能炒股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