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你觉得一架战斗机的胜负,真的只看它能不能在空中转得更快吗。
我这几天对着歼35和F22的照片看了很久,体型差距确实不大。机长、翼展,视觉上都差不出一个身位。可真要说动力,F22那对F119发动机的数据摆在那里,单台推力156千牛,双发加起来接近312千牛。歼35目前用的涡扇发动机公开资料推力大约在100千牛级别,还没到和F119平起平坐的程度。这意味着在高空高速、持续机动时,F22确实更有底气。
我查了一下,美国空军在2005年公布过一次F22的测试视频,最大过载能做到9个G,而且能在接近静止速度下完成大迎角机动。歼35虽然采用了双垂尾、鸭翼融合的气动布局,但受限于发动机推力,极限机动指标暂时还没那么夸张。今天的空战环境里,这个优势已经不是决定性了。
展开剩余72%冷冰冰的数据之外,战场逻辑才是关键。越南战争时期,美军的F4鬼怪战斗机吃过亏,当时装备的导弹可靠性低,结果不得不和米格21打近距离格斗。几十年过去,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射程和命中率都提升到另一个量级,真正能逼近肉搏距离的机会少得可怜。
歼35的设计目标,很明显不是为了在空中和F22玩急转弯。它的后发优势体现在信息化体系上。我找到过一份中航工业在2022年的技术宣传材料,里面提到歼35配备的是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过200公里,并且具备多目标跟踪能力。加上新一代数据链,能实时接入更大范围的作战网络,把别的传感器信息整合成一幅动态的战场画面。
这就涉及到态势感知能力的差别。F22在设计之初,强调隐身和空优,数据链功能相对保守,它的Intra-Flight Data Link主要面向本机群之间通信,和其他平台的互联能力不如F35开放。歼35的方向反而更接近F35,追求全域感知和跨平台协同。这不是炫技,而是现代战场的基本生存法则。
有人会说,F22的隐身性能才是根基。没错,F22在X波段正面雷达反射截面积小于0.0001平方米,这在今天依然是天花板级指标。但隐身不等于无敌,尤其是在多频段雷达逐渐普及、无人机侦察网密度增加的背景下,隐身机也可能暴露在敌方传感器面前。此时,谁能更快获取、处理、分发情报,谁就更容易占先机。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去年珠海航展上,歼35的静态展机在机头左侧安装了一个类似光电瞄准系统的球形装置,这意味着它具备被动探测和红外跟踪能力。F22早期设计中并没有集成类似设备,这让它在面对低可探测目标时,需要更多依赖外部情报支援。
如果换个视角去想,两者其实像是两个时代的答卷。F22是冷战末期的产物,任务设定是绝对压制苏联的空中力量,所以拼的是性能顶格的硬指标。歼35是体系作战环境下的新生代,任务不仅是打赢一场空战,还要在整个作战链条里成为一个高效率的信息节点。
这也是我困惑的地方。当我们讨论哪一架更强时,是不是默认了单挑的语境。但在现实中,它们真正遇到的,往往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即使歼35的动力性能略逊一筹,它可能依然能凭借数据链优势,让自己和导弹在最佳时机出现。
想起前几天看过的一组数据,美国空军内部评估,现代空战中中距导弹的首次发射命中率可以达到50%以上。如果结合多机协同、交叉火力,第二轮拦截几乎锁死目标。这意味着,能否先看到对手、先组织打击,比你在空中翻几个筋斗更重要。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歼35和F22的对比,并不只是性能高低那么简单,而是两种不同作战哲学的碰撞。F22是极限性能的化身,歼35则是在有限条件下,把信息化和体系优势做到最大化的尝试。
那问题来了,如果它们真的在未来的某个冲突场景中相遇,你觉得会是机动性能的胜利,还是信息化能力的胜利呢。
发布于:江西省易云达配资-股票场内配资-有哪些正规股票的加杠杆平台-普通人怎么才能炒股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