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群超
毕业生“最后一课”,师长们的叮嘱往往蕴藏深意。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俞锋在毕业典礼上寄语毕业生,人类的价值在于能够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桎梏,在于能在虚实之间构建崭新叙事的“破界”勇气,耐人寻味。
初入社会,不少毕业生可能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窠臼。比如,选择发展城市时,要么认为“回到小县城定会一事无成”,要么觉得“小镇做题家在一线城市扎根会过得很惨”;选择工作时,认为“不考公考编就没出路”“不进体制内,一辈子都会在换工作甚至换行业中度过”,将稳定性作为职业发展的唯一考量因素;处理人际关系时,双方观点不合就认为无法继续合作,被拒绝等同受到孤立排挤;在自我认知上,一次失败就觉得“天塌了”,将挫折绝对化,陷入对未来的悲观。
毋庸讳言,学生时代,学习效果往往由标准化考试考查,选择题也好,判断题也好,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能判出个对错。从小到大,“考试考得好,工作就找得好;工作找得好,生活得就好”的观点不绝于耳,这样的成长路径很容易影响人的价值判断,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好”其实有“千般好法”。
许多人工作几年后会感慨,这个世界是复杂的,黑白之间还有广阔的“色度”。“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于社会而言,容易造成对立和撕裂;于个人而言,容易使人忽视第三个选择的存在,令人产生“一子错满盘皆落索”的恐惧,或使人满足于表面判断,放弃探讨事物的内在复杂性和矛盾性,不利于思考能力的提升。
展开剩余44%当然,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过往价值标准与既有运行规则的碰撞,一时感到迷茫在所难免。这并非单纯的“坏情绪”,它恰恰说明了敏锐感知力的存在与自我调试的无限可能。去勇敢正视非此即彼的矛盾,或许你会在夜深人静时想起师长的切身之谈——“人生很长,并非所有时刻都需‘二选一’”。
当你困于负面比较、信息超载,不妨放下手机,拾起书本,去登登山、跑跑步,感受大自然的和谐壮阔,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并非生活的全部。拒绝被极端选项绑架,不过度焦虑或自责,培塑独立而清醒的判断力,生活里有广阔的空间待我们肆意生长。遇到问题时,不妨多问问自己,“除了A和B,还有没有C、D、E……”面对冲突与分歧,谨慎论断,不急于反驳或站队,先问问对方“为什么这样想?”尝试站在不同立场,理解其逻辑和诉求,综合评估利弊权重,寻找平衡与创新,或许能更好做出适应长远发展的判断与选择。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个世界远比教科书复杂、也远比想象精彩。同学们,祝贺你们走进这个具有创造力和多样性的世界!让我们在真实世界的喧嚣中,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窠臼,去倾听那些被忽略的中间声音,保持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的勇气。
易云达配资-股票场内配资-有哪些正规股票的加杠杆平台-普通人怎么才能炒股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