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久会
近日,看到一些关于杨氏太极拳的讨论,尤其是关于“松,松,松……涨内功”的观点。有些帖子建议打杨氏太极时完全依赖意念而非力量,表示只要保持松弛、轻松的状态,功夫就会自然增长。我尝试了这种方式,连续三五天,虽然极力放松自己,但始终没有感到任何内劲的提升,甚至觉得身体有些疲软无力。这样显然是错误的。
今天,我改变了训练方式,慢慢行拳,蓄力并开始运用内劲,胳膊内侧的劲力逐渐展开,身体的劲感愈发明显。此时,我终于体会到杨氏太极拳的真正精髓。完全没有劲力,只凭意念而不注重力量,显然是行不通的。通过伸展筋骨、撑开架子,放松与放开才能激发内劲。
一、“用意不用力”的常见误区与正解
1. \"完全无力\"的误解
杨氏太极强调“用意不用力”,并不是否定一切的力量,而是要摒弃肌肉的拙力(僵硬无力的肌肉力量),转而通过神意气导引,将外力转化为内劲。这种“完全无力”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过度放松导致身体失去支撑,容易出现疲软懈松的状态。没有骨节的支撑和筋腱的张力,气血流通不畅,内劲自然无法形成。正如魏树人所指出:“完全放松永远练不出腰的主宰力,腰间命门微微挺起,借腰劲松开全身,松开≠放松”。
展开剩余67%2. 内劲是“力→劲”的转化
内劲的本质是力的转化,力是基础,而内劲是力的精炼。杨氏内劲的根基是“松沉劲”,其特点是通过垂直的螺旋形势渗透,力的传递路径从脊背到脚底,从丹田到涌泉,从骨髓到脚底形成三股劲流。内劲的运转离不开脊柱的引导,腰部起主宰作用,关节一节节贯穿,劲力得以相互传递。
二、内劲生成的三大核心:筋、脊、势
1. 伸筋拔骨——内劲的载体
内劲的基础在于筋腱的伸展。行拳时,骨节撑开,尤其是膝盖、肩膀等关键部位,形成“对拉拔长”的劲力。如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的配合,都是在锻炼筋骨的张力。胳膊内侧的劲力伸展正是通过少阴心经的拉长而显现出来。
2. 脊椎——内劲运转的主轴
杨氏太极的内劲依赖于脊柱的波动与蠕动,通过脊椎的波浪形运动将劲力传导到全身。尾闾内卷带动脊柱蠕动,劲力顺势传至肩背。正确的训练应“拉直命门到夹脊穴”,使精气贯通百会到涌泉。若脊椎不参与(如弓步锁胯),就只能将力转化为“推劲”,容易伤膝,且无法使劲力完成圆转化。
3. 势——杨家秘传的精髓
杨氏太极更重视“势”的作用,而非单纯的“式”。“势”是神意气的凝聚,它是一种动态的能量。正如行拳中的“缓缓蓄力→内劲催发”,便是通过意导气,气运身的典型表现。只有内外合一,才能让劲力如水流般畅通无阻。
三、名家实践验证:内劲需“撑架”与“意导”相结合
1. 杨露禅的“死磕一招”心法
杨露禅认为“缠丝劲”是太极的核心。他通过简化套路,将重心放在单一招式(如云手)上,不断反复锤炼“伸筋拔骨”的意导。通过这种方式,短期内即可感受到内劲的提升,达到了“内劲随意而动”的境界。
2. 王壮弘的“水性太极拳”
王壮弘通过“水性太极拳”来验证松柔与爆发的转换。他首先从水的柔性入门,要求身体完全放松,再逐步培养火性(爆发力)与风性(迅捷)。这一过程印证了“松柔是基础,但必须通过内劲催发进入高级阶段”。
四、解决方案:纠正训练方法
1. 桩功改造
在桩功的训练中,应摒弃“弓步锁胯”的方法,因为这样容易导致身体僵硬,反而无法激发内劲。改为“浑圆桩”,通过平行站立并强迫开胯旋胯来形成旋转的化劲。
2. 行拳要诀
训练时,避免全身过度放松导致身体变得“瘪软”。正确的方式是命门微微挺起,让筋腱自然张开。动作上要注意沉肩坠肘,劲力通过手指逐渐传导。
3. 单式深练
通过深入练习单式(例如“搂膝拗步”)来感悟内劲的提升。前50遍练习时,注重筋骨的撑拔,后50遍则专注于内劲的吞吐,体验“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贯穿节奏。
结论
要理解“用意不用力”,首先要有“筋骨撑拔”的基础,其次通过脊椎的运化成为内劲的枢纽,最终通过势能的蓄发来实现内劲的增长。摒弃僵硬与懈怠,方能真正步入内劲的门径。
发布于:福建省易云达配资-股票场内配资-有哪些正规股票的加杠杆平台-普通人怎么才能炒股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