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名合肥女大学生通过美团平台联系开锁服务,短短半小时内被层层加价,最终竟然支付了4170元,引发广泛关注。
开锁师傅先是以“C级锁必须强拆”等专业话术施压,再以“公司费用”“技术费”等名目随意收费。深夜独居的女大学生出于安全考虑,只能被迫妥协。更讽刺的是,事后商家竟以“知情视频”作为反驳维权的“证据”。
这不是开锁,而是“宰客”。
开锁服务作为特殊行业,本应有严格的资质审核和备案要求。然而,平台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不良商家的“避风港”。商家先以27元的象征性低价吸引客户,再通过话术诱导、制造信息不对称等手段层层加价,已构成典型的价格欺诈。平台设置的预约流程直接绕过了监管环节。消费者只能先联系商家、等待回电,为后续纠纷埋下了隐患。而商家将责任推给“外包师傅”的说法,更是完全站不住脚。
事实上,此类“天价开锁”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开锁刺客”乱象频发:线上标价25元,实付2000余元;电话承诺“50元全包”,结账变成300元;团购价30元,最终收费800元……种种低价引流、强制加价、资质缺失的问题屡见不鲜。
面对明显涉嫌价格欺诈的行为,市场监管部门的回应不应仅停留在程序层面。“按流程处理”“属地管理”虽是工作原则,但面对如此恶劣的事件,相关部门更应主动介入,彻查涉事商家的资质与收费行为是否合法,并建立常态化的跨部门协作监管机制,形成有效监管合力。
在服务平台化日益普及的今天,消费者维权不能仅靠个人努力,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制度保障。只有平台切实履行审核责任、监管部门主动作为、消费者维权渠道畅通,才能构建起让民众放心的消费环境。
易云达配资-股票场内配资-有哪些正规股票的加杠杆平台-普通人怎么才能炒股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