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随着我国在新时代持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门以服务国家对外战略为宗旨的新兴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与传统学科不同,区域国别学是支撑我国对外战略的应用型基础学科,是典型的经世致用的实学。一方面,该学科为我国对外战略提供专属的学科依托、人才供应与智力服务;另一方面,区域国别学也在服务国家对外战略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理论内涵、拓展人才体系与深化智库功能。由此,区域国别学与国家对外战略构成“学以致用,用以强学”的学用相生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使这种学用相生的关系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呢?从我国外交布局来看,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区域国别学服务国家战略的学用相生模式,可以在周边先行先试。
周边在我国对外战略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是区域国别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区域国别学服务周边战略的学用相生模式的探索,可以从学和用两个层面理解。
从用的需求看,我国周边战略的实践急需智力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就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周边外交工作,要从战略高度分析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统筹谋划、操作实施能力,全面推进周边外交。”他在2025年4月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做好周边工作,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各方面协调配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加强能力和队伍建设,推进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这说明,我国周边战略的实施,需要知行合一,这给区域国别学服务周边战略的学用相生模式带来巨大内生动力。
展开剩余79%从学的供给看,我国区域国别学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有正确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那么,区域国别学如何提供真实有用的建议、培育真才实学的人才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在7月14日举行的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评审工作会议上对此加以了明确。总结其讲话:第一,要深刻把握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两个结合”;第二,要从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维度等方面着力;第三,要坚持面向中国田野、成就中国学问,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积极应对科技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融汇中外、贯通古今中推动学术创新;第四,要始终着眼于人、立足于人,着力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对青年人才的发现、扶持。
综合以上,探索区域国别学服务周边战略的学用相生模式,可以从五个方面发力。
一是统筹内外,区域国别学应成为服务周边战略的“大国之学”。我国始终将周边放在外交首要位置,秉持 “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周边国家” 的理念,积极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这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战略担当。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指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由此来看,周边是贯通内外的战略枢纽。进而言之,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间结合层。区域国别学的周边战略研究,应以打通三层共同体为立意,立足国内协调发展,形塑周边良性发展态势,影响全球秩序演进。区域国别学的“大国之学”功能,要积累周边区域国别知识,更要为联通内外的周边战略提供理论支撑、顶层设计、战略研判和政策建议。
二是交叉融合,区域国别学应成为服务周边战略的“交叉之学”。周边的发展与安全,攸关中国和周边国家的核心利益。然而,全球及周边形势复杂艰巨,风高浪急,不确定性和风险上升。宏观到中美在周边的战略博弈,中观到周边国家的内政外交,微观到周边国家的民生问题,都具有高度的全局性和系统性,牵一发而动全身,都是复杂系统难题。因此,我国周边战略的规划与实施需要系统性思维、综合知识体系,以及综合施策的方略。
区域国别学天然具有跨学科的属性要求,其针对周边战略问题和具体问题的研究,要求交叉融合,既有人文与社科的“小交叉”,也需要人文社科与理工农医的“大交叉”路径,运用来自各学科的适用方法,做有组织的科研。这种交叉融合的有组织研究范式,适合解决复杂系统难题。目前,我国区域国别研究,可聚焦一些影响“周边发展—安全大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热点冲突问题、区域合作与治理问题、国家治理问题、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问题等,以及不同问题的联动效应问题,实施有组织科研。
三是在地探索,区域国别学应成为服务周边战略的“在地之学”。在周边战略研究的框架下,需要精准的实施策略和措施手段的配合。这需要区域国别学的周边研究,要把握周边国家方方面面的真实情况、真实需求、真实想法。做周边区域国别研究,必须走出书斋接周边地气,深入周边对象国家做沉浸式的实地研究工作,做真学问,真做学问。区域国别学的底层知行基础是外国语、外国史、外国经历,以及适配当地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区域国别研究的基本功是海外田野调查,周边的区域国别研究还需要对边境跨界地区做深入细致的在地研究。海外田野工作能够帮助研究者把握周边形势脉动、搜集掌握一手资料,避免因信息来源单一或媒体报道偏颇而形成认知偏差,构建具有历史纵深与现实关切的研究体系。
周边区域国别的在地研究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物的方面,持续推进区域国别研究的基础性建设,包括系统整理对象国的文献资料与非文献资料、官方档案与民间材料,构建多语种、多领域、跨学科的资源数据库等。人的方面,在对象国与相关领域积累学术与实务人脉,做到“走得出去、立得住脚、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写得成文”。总的来讲,有没有真实可靠的海外田野调查,是评估周边区域国别研究的一项重要指标。
四是真招实措,区域国别学应成为服务周边战略的“实用之学”。“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决定了区域国别研究必须走实践导向之路。当前,我国对外战略对区域国别知识的现实供给、对策建议与战略预判提出更高要求,也凸显区域国别学“学以致用”的智库功能。中央已明确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智库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动“政产学研用”有机衔接,旨在打通学术与实务之间的转化路径,形成系统高效的战略支撑能力。
具体而言:其一,区域国别研究应深度融入国家整体战略,面向中央有关部门、边疆省区和地方政府提供分区域、分国别、分领域、分议题的战略研判与政策咨询,服务国家顶层设计与区域协同布局;依托高校和智库力量,系统开展基础研究、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推动研究成果高效进入政府决策流程和社会服务体系。其二,应面向市场主体与实际需求强化转化能力,主动对接中资企业、海外商会与行业组织,深入掌握对象国的营商环境、发展机遇、法律规制、社会舆情与安全风险,提供面向“走出去”的一体化知识服务,助力项目落地与企业合规运营,形成贴近实情、具体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其三,还应拓展国际传播功能,增强面向周边国家的传播力与话语塑造力,结合对象国历史背景与文化心理,提供接地气、易传播、能共情的知识产品与叙事方式,讲好合作共赢的中国故事和周边故事。
五是育才育人,区域国别学应成为服务周边战略的“育人之学”。周边战略的实施之本在人才,尤其需要一支具备政治素质、战略思维、实践能力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队伍。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培育“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主要包括三类群体:第一类是各级党政干部和涉外从业人员,需系统培训区域国别知识与跨国业务能力;第二类是区域国别专业人才,主要通过研究生阶段的跨学科培养,为国家培育“区域通”“国别通”“领域通”人才;第三类是大中小学生与社会公众,普及区域国别学基础国民素质。
从培养机制看,区域国别学的人才体系应以交叉学科为底座、在地能力为导向。一方面,高校要打破课堂与实务的界限,吸纳驻外官员、企业代表、对象国学者等进入教学与科研环节,参与课程建设、案例教学与项目研究,增强学生对周边战略的现实感知与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应构建多层次的实践平台,推动与边疆地区共建研究基地,与企业及相关机构共设海外观察点、田野调查站与实习平台,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作者分别是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
发布于:北京市易云达配资-股票场内配资-有哪些正规股票的加杠杆平台-普通人怎么才能炒股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